典藏珍寶 / 老天珠 Collectable, Antique, dZi beads
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
twitter Plurk Plurk
Sign in
購物車:
購物車清單
仿生 喇嘛骨珠 108 念珠
念珠 >> 古董珠
仿生 喇嘛骨珠 108 念珠
產品編號:3560-1

零售價格 NT 55000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
材質 : 仿生喇嘛骨念珠

尺寸 : 108 念珠 . 大約 8cm

敘述 :

喇嘛骨念珠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

 

喇嘛骨念珠(也稱為人類頭骨念珠或骨mala)是藏傳佛教(特別是密宗或金剛乘)中一種特殊的法器,主要用於冥想和儀式實踐。它通常由108顆珠子組成,每顆珠子來自已故喇嘛或其他修行者的頭骨或其他骨頭,串成一串,並配以絲線或人髮作為繩索。在佛教儀式中,它的首要角色是作為計數工具,用來追蹤念誦咒語(mantra)的次數。例如,在冥想過程中,修行者會一顆一顆地撥動珠子,每撥一顆代表念誦一次咒語,通常以100次為一輪,額外的8顆珠子用來彌補可能的計數錯誤或遺漏。這種實踐不僅幫助集中注意力、平靜心靈,還被視為積累功德的手段,能夠改善當前生命、未來轉世,甚至家族業力。

 

在更深層的儀式中,喇嘛骨念珠特別用於與憤怒本尊(wrathful deities)相關的密宗儀式,例如在金剛乘的強力活動中。它被認為具有強大的密宗力量,能夠召喚或轉化負面能量,因為骨頭被視為保留了逝者靈魂和業力的載體。與其他材質的念珠(如水晶用於平和儀式、紅珊瑚用於權力儀式)不同,骨念珠專門用於憤怒或強制性的實踐,象徵對無常(impermanence)的深刻提醒。修行者可能將其戴成手鐲、項鍊,或手持使用;在儀式中,不能跨越最大的「上師珠」(guru bead),以示對佛陀或上師的尊重,否則需反向撥動。這種念珠還可作為護身符,帶來好運,或標誌修行者的虔誠身份。在某些儀式中,它與其他骨製法器(如顱骨碗kapala)結合使用,用於供奉或冥想,強化對生死循環的覺察。

 

喇嘛骨念珠的由來

 

喇嘛骨念珠的由來可以追溯到8世紀的印度,最初源自印度教的傳統。那時,印度教使用由魯達克夏樹(rudraksha)種子或羅勒灌木製成的108顆珠子串成的念珠,用於計數冥想或祈禱。數字108具有象徵意義:它是9和12的倍數(對應9大行星和12星座),或4和27的倍數(對應月亮的四分之一和27個太陰宿)。這種習俗後來傳入佛教,並擴展到西藏、日本、韓國和中國。在藏傳佛教中,念珠演變為更具本土特色的法器,特別是引入人類骨頭作為材質,以適應密宗的需要。

 

在西藏,骨念珠的製作傳統根植於當地文化和佛教教義。人骨通常來自已故喇嘛、僧侶或自願捐獻遺體的村民,這些骨頭被視為靈性用途的捐贈。製作過程嚴格:珠子由頭骨或其他骨頭雕刻而成,繩索常用絲綢或人髮,由處女或密宗傳承者串成3到9股(3股代表三寶,9股代表金剛持和八菩薩)。骨頭的選擇至關重要,其力量取決於來源:最強大的來自被處決或謀殺者,其次是意外暴死者,而兒童(尤其是青春期前死亡)或亂倫出生者的骨頭也被視為高度有力的。這種使用人類遺骸的傳統反映了藏傳佛教對無常的強調,以及與古西藏苯教(Bön)的融合,後者也涉及薩滿儀式和骨器。骨念珠僅限於已入門的修行者使用,未經授權者可能被視為不敬。

 

相關故事與傳說

 

關於喇嘛骨念珠的故事多為象徵性或寓言式的,強調其靈性教誨。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敘事來自西藏文化記述,講述一位名為米歇爾(Michel)的西方學生在西藏旅行時,在泥土小徑上發現一串遺失的頭骨念珠。他將其命名為「Mala」,並在冥想中感受到珠子「對他說話」。上師珠(最大的那顆,形如頭顱)向他解釋念珠的歷史:它源自印度,傳到西藏,用於計數咒語和積累功德。米歇爾觀察到拉薩的匠人如何用絲線或人髮串珠,選擇骨材用於憤怒儀式,並學習顏色象徵(如藍色代表純淨,紅色代表生命力)。一位僧侶告訴他,這串念珠來自人類頭骨,僅適合入門者,且其力量來自骨頭的業力來源。途中,上師珠再次「發聲」,提及憤怒本尊的畫像中常持骨念珠,以及用頭骨製成的祭祀碗。最終,米歇爾將念珠歸還寺廟,上師珠提醒他生命的無常。這段經歷改變了米歇爾,讓他回到法國後更注重正念,象徵念珠如何連接物質與靈性世界。

 

這個故事雖然可能帶有虛構元素,但反映了骨念珠在藏傳佛教中的文化深度:它不僅是工具,更是提醒修行者面對死亡、珍惜當下的橋樑。其他傳說中,骨念珠常與憤怒本尊的描繪相關,如在唐卡畫(thangka)中,本尊手持骨mala,象徵轉化負面力量。這些敘事強調,骨念珠的製作和使用是虔誠的延續,連結過去生命的故事,促使修行者培養慈悲與覺察。

 

仿生 喇嘛骨珠 108 念珠